「智慧养殖N种尝试」看剑河蚕“机”妙算
【编者按】近两年,贵州各地加快对传统养殖业的改造与升级,进一步提高智能化管理水平,推动实现养殖业自动化、数字化、精细化管理,插上智慧“翅膀”的养殖产业更加“聪明”,实现了质效“双赢”。
随着传统养殖业向着自动化转型,越来越多的“智慧”在养殖业生根发芽。在黔东南州剑河县南加镇的大山里,一片桑园、一座基地、一群小小生灵就开启了一场机械化、自动化的大胆尝试。
8月19日,南加镇城东社区自动化养蚕基地进入了第三批蚕茧采收的倒计时。随着管理人员按下开关,数十张悬挂在半空的方格蔟被缓缓放下,仔细看去,每一个方格中都是一枚完好的蚕茧,在光线的照耀下蚕茧上还反射着根根蚕丝的特有光泽。
“现在基地共养殖10张蚕,这个月底就全部采收。”基地管理人员舒劲表示,目前基地内安装有自动上蔟机、电动轨道喂蚕车、撒石灰机、快速摘茧机等设备,覆盖蚕从喂食、结茧、采茧的全过程,机械设备的引入大大提升了效率。
这座自动化养殖基地里,舒劲就是唯一的管理人员,他既是机械设备的运维师,也是基地的保洁员,更是“蚕宝宝”们一日三餐的“全职奶爸”。
在自动化设施的加持下,舒劲每天的工作是在机器上来回投喂蚕叶,对机器设施的日常监管、维护和环境保洁。
“现在蚕都结茧了,我每天就主要从电子终端监看蚕房的温度和湿度,通过通风系统,把蚕房的温度控制在26℃至28℃,保证蚕茧的质量。”舒劲说,虽然工作项目繁多,但一个人完全能够完成,而这正是自动化养殖带来的优势。
基地负责人、贵州捷众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陶绍方表示,传统养蚕方式人工成本高、蚕茧大小不一、质量参差不齐以及产量有限等问题。引入机械化养蚕技术,有效解决了传统方式养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这套设备的最大优势就是能节约劳动成本,杀菌杀毒比较均匀,蚕的长势好,上茧率高,还能提高茧的质量,同时基地配套建设的500亩桑树园更是为养蚕提供了保障。”陶绍方说。
通过“党支部+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剑河县南加镇近年大力发展桑蚕种植养殖业,建设自动化养蚕基地,由企业提供桑苗、蚕苗,并保底收购,在销售获利后,按比例分红,分红将用于壮大村集体经济和发展村级公益事业。
如今,该基地成功探索出一条机械化、规模化、标准化的发展路,实现了小蚕共育、大蚕饲养、上蔟结茧的机械自动化,每年可产蚕茧720斤,产值4万余元。
随着机械化养蚕在当地扎稳脚跟,"机灵"的蚕宝宝们成为带动当地推进“智慧”养殖的定心丸,助力该镇持续探索新质生产力赋能产业发展的可行路径,推动数字技术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通过智慧养殖,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文章来源:贵州日报天眼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