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主推技术|分享亚热带蚕桑优质高产高效种养配套技术
01技术概述
针对广西地处亚热带具有雨热同季、高温多湿等气候特点,通过品种和技术创新,集成适宜亚热带气候特点的蚕桑优质高产高效种养配套技术。推广发芽早、生长快的杂交桑品种和强健高产蚕品种,实现全年多批次滚动养蚕,最大限度减少高温多湿导致蚕桑病虫害多发的不利影响,提高蚕茧产量质量,增加蚕农种养收益。
该技术根据广西蚕桑产区气候、桑园土壤肥力状况等农业资源条件和蚕桑病害发生发展趋势,集成亚热 带桑树高产栽培技术和多批次养蚕稳产、高产、优质配套养蚕技术,进行大面积示范推广,实现种桑养蚕稳产高产和促进蚕农增产增收的目的。在2016~2018年实施的《杂交高产栽培与配套养蚕技术集成推广》项目中,累计推广面积329.30万亩,养蚕1257万张,生产蚕茧45.71万吨,农民售茧收入202.24亿元,增产蚕茧7.99 万吨,新增产值35.39亿元,新增纯收益27.25亿元,总经济效益29.68亿元。该技术已在广西全面推广应用,2022年应用面积达284万亩,蚕茧产量43.71万吨,农民售茧收入206.79亿元,其中,自主选育的桑品种和蚕 品种推广应用量分别占全区的80%和98%以上,小蚕共育率89.5%,方格蔟应用率84.2%。有力推动了广西蚕桑产业持续健康稳定健康发展,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改善了石漠化地区生态环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目前该技术还在广东、贵州等亚热带蚕区推广应用。
以广西自主选育的“桂桑优12”、“桑特优2号”“桂桑5号”“桂桑6号”等桑树品种建立的杂交桑高产栽培技术,年产杂交桑种子3726.6公斤,年育杂交桑苗3.6亿株。示范区桑园亩桑产叶量超过2500kg。2015~2016年,在广西建立高产示范桑园1855亩,平均亩桑产茧量173.97公斤,石漠化高产示范桑园1344亩,石山 坡旱地桑园亩桑产茧量128.61公斤。集成高产优质高效蚕桑生产技术,大规模示范推广,平均亩桑产茧量由实施前2011-2013年平均101.9公斤/亩提高到152.17公斤/亩。
02技术要点
1.杂交桑树品种的选择
选用“桂桑优12”、“桂桑优62”、“桑特优2号”“桂桑5号”“桂桑6号”等杂交 桑树品种,培育和种植健康无病的苗木。石漠化干旱地区宜用较耐旱的桂桑优12、桂桑5号等品种。
2.桑树种植
(1)合理密植。合理密植、亩桑株数5000~6000株,采取无干密植方式,每亩5000~6000株为宜,每亩有效枝条数18000~22000条,保持桑园较多的枝条数和合理的枝叶分布结构。单行种植,行距65~80cm、株距13~18cm;双行种植,宽行行距90~120cm,窄行行距为35~50cm,株距为13~18cm。种植时把桑苗根部埋入桑行线土中,要求泥土雍过根茎部3cm。种后淋足定根水,两天内进行植株剪定,剪留植株高10cm~20cm,达到统一高度,加强管理,3个月后就可采叶养蚕。剪伐时平地面剪,每株留壮枝3~5枝。(2)杂交桑直播套种成园。土质较好,水肥充分的土地可采用杂交桑直播成园技术,把杂交桑种子直接播于桑地生长直接成园,同时行间套种短期作物增加收益,免去苗圃地育苗和挖苗移栽环节,达到当年播种,当年成园投产。播种适期为3月初至4月中旬,将桑行线10cm宽的泥土充分打碎,淋水呈浆状,然后沿桑行线点播桑种,亩播种量为100~120g(行长每10cm播3~6粒),用泥粉薄盖种子,最后覆盖稻草,淋湿水;选择豆、早花生等矮杆的作物在行间套种,播种后小苗阶段注意淋水补湿,及时除草;苗期喷施万灵等农药防治虫害,喷甲基托布津防立枯病保苗;常淋水肥,套种的作物收获后,及时施肥,加强管理,不久就可采叶养蚕。
杂交桑合理密植高产桑园
3.桑园管理
(1)合理配方施肥。根据桑树生长规律结合桑园地力和生产实际,重施基地,配合施放氮、磷、钾肥。在每年春季桑树萌芽长出2~3片叶时,施追芽肥。造桑造肥法,每采完一造叶就追肥一次。冬伐后要重施冬 肥,以堆肥、厩肥等有机肥为主,亩施厩肥2000~3000Kg。氮、磷、钾的施肥比例为5:3:2,配施氮、磷、钾肥,复混肥25Kg,施肥时开沟深施15~20cm,施后盖土,减少肥料流失,提高肥料利用率。(2)桑园除草。机械除草与化学除草相结合。运用速效内吸性灭生型茎叶除草剂草甘膦和长效内吸性选择型禾本科杂草除草剂乙草胺作为土壤封闭剂,每亩施用草甘膦0.3Kg加乙草胺0.1Kg配水50Kg,对禾本科、阔叶类、莎草科防效达100%。根据桑园杂草情况,选用草铵磷进行田间除草,桑园冬翻晒土,在行间开深沟埋入或覆盖稻草、玉米杆、甘蔗叶等,间种绿肥或蔬菜等改良桑园土壤结构,增加有机质含量,防止土壤板结、杂草丛生,减少土壤肥力流失,提高桑园自身保肥和抗旱能力,为桑树生长和持续稳产、高产创造良好的条件。(3)合理剪伐和收获。杂交桑栽培管理要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光能利用率,达到高产高效的目标。采片叶为主,进行冬伐和夏伐,冬伐在冬至前后进行,留下半年长出的枝条高30~50cm,夏伐为低刈(25cm高)也可根刈(平地面剪伐);条桑收获的桑园,冬伐在冬至前后进行,留下半年长出的枝条高30~50cm,次年头造、二造留当造新枝5~10cm(约3个芽)剪收枝叶喂蚕,第三造条桑收获并夏伐降枝,下半年头造剪留当造新枝5~10cm(约3个芽)、下半年二造(末造)采部份片叶,剪留当造新枝20cm,尽量留长枝条过冬;水肥条件差的桑园秋季不宜条桑收获。(4)桑园病虫害防治。推广采用绿色防控技术,必要时使用高效低毒的桑园专用农药防治桑园病虫害。在若虫或幼虫1~3龄最佳时期用药,蚕期选择高效、低残留农药,冬伐后使用长效杀虫剂,根据害虫为害特点, 采用重点喷顶梢(如野蚕、桑毛虫)、喷叶背(叶螨类)、塞灌蛀孔(天牛)等,选用高效低残留杀菌剂甲基托布津、多菌灵、粉锈宁等防治桑树病害,在病害发生的前期用药效果更佳。养蚕期间选择残毒期短的农药品种,有条件的地方增挂黄板和诱捕设备,结合人工捕杀等措施。
1.桑蚕良种选择
亚热带地区宜选用对高温多湿抗性较强的蚕品种,如两广二号、桂蚕8号等。
2.节本高效小蚕共育技术
1~3龄的小蚕由具备专用桑园、饲养技术过硬、设备完善的养蚕专业户集中饲养,4龄起蚕再发放给广大蚕户饲养,有效解决了蚕农饲养小蚕成本高、成活率低、生产风险大等问题。采用小蚕叠框育技术,蚕框用厚约2cm、宽7cm的木板,钉制成100cm×80cm×7cm的木框,用尼龙网封底,在底部四角各钉上2cm厚的木块作为蚕框的脚。也可使用塑料蚕框(长宽高分别为 95.5cm×75.5cm×8.5cm),共育一张蚕种到4龄起蚕,需要8个蚕框。在蚕框垫上塑料薄膜,将小蚕放入框内饲养。蚕框可层层叠放,一栋可叠12-15个框。干燥季节可在叠框外加围塑料薄膜,保持蚕座湿度,多湿季节可敞开。无需蚕架,省空间,操作便捷。
3.大蚕地面育技术。
4龄起蚕放到地面饲养到熟蚕,每张蚕种35m2~40m2。配合应用轨道式喂蚕平台,平台宽度约80cm-100cm,长度略小于蚕房横向宽度,轨道长度与蚕房内纵向长度相当。喂蚕时桑叶放在喂蚕平台上,人员跟滑轮平台在轨道蚕房移动,进行给叶、撒石灰、扩座、捡除弱小蚕等操作,省力快捷,提高劳动效率。
大蚕地面育+轨道式省力化喂蚕
4.方格蔟自动上蔟及机械采茧技术大蚕熟蚕上蔟前,给蚕添食兑皮激素,促进上蔟统一。
自动上蔟方格蔟蚕房内配备上蔟架,利用钢丝绳通过滑轮控制升降,事先将方格蔟悬挂在升降架上。熟蚕时将升降装置调节方格蔟与熟蚕的距离1~2cm左右,调节好高度后固定,熟蚕自动爬上方格蔟进入方格吐丝营茧,约24小时后,熟蚕上完蔟,升高上蔟架,清理蚕沙,保持上蔟室通风干爽。方格蔟营茧茧形均匀、茧色洁。
自动上蔟方格蔟
摘茧机
5.家蚕流行性蚕病防控技术。
针对广西热带亚热带气候特点,掌握蚕桑病虫害的传染和发病规律,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1)落实消毒防病制度。建立统一时间、统一药品、统一程序、统一标准、统一防病制度“五统一”综合防治制度。蚕前彻底消毒,对蚕室、蚕具进行全面打扫、洗刷,用1%有效氯浓度的漂白粉水进行消毒,蚕室内保持湿润状态半小时以上;蚕中坚持做到“三洗手、两换鞋、两消毒”,进蚕室、给桑前、除沙后要洗手;进蚕室、进贮桑窒要换鞋;大蚕期用消毒药液对蚕室地面消毒、用新鲜石灰粉“防病一号”做好蚕座消毒。(2)蚕病处理。蚕病早诊断、早控制,及时捡出病蚕、淘汰弱小蚕,勤撒新鲜石灰粉进行蚕体蚕座消毒、隔离病原,加强环境消毒。(3)蚕沙无害化处理。蚕沙不能随意堆放或直接还田,应将蚕沙集中堆放蚕沙处理池,利用微生物菌剂进行发酵处理,盖好薄膜,通过高温发酵杀灭病原,充分腐熟形成优质有机肥,再还田利用。
03适宜区域
广西各市县蚕桑生产区域。
04注意事项
1.选用适宜的杂交桑树优良品种。
2.亚热带地区宜选用对高温多湿抗性较强的家蚕品种。
05技术依托单位
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技术推广站。
联系地址:广西南宁市西乡塘区下均路10号。
邮政编码:530007。
联系人:贾雪峰,联系电话:0771-3278284。
电子邮件:tgk3276277@163.com。